职业IT人-IT人生活圈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搜索
查看: 1234|回复: 0

组建家庭中心模式无线网

[复制链接]
joe 发表于 2006-11-1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拓扑结构只有两类:无中心拓扑(对等式拓扑,Ad Hoc)和有中心拓扑(infrastructure)。无中心拓扑的网络要求网中任意两点均可直接通信。在有中心拓扑结构中,则要求一个无线站点(AP或无线路由器)充当中心站,所有站点对网络的访问均由中心站控制。
一般认为,Ad Hoc拓扑更适合于应急场合和临时快速组网使用;而Infrastructure拓扑模式则更适合于家庭、企业常规无线应用。在本文中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Infrastructure的特点、主要设备价格情况及组网要点。
一、Infrastructure拓扑特点
  Infrastructure基本结构模式类似传统有线星型拓扑方案,此种模式需要有一台符合IEEE802.11b/g模式的AP或无线路由器存在,所有通信都是通过AP或无线路由器作连接,就如同有线网络下利用集线器来作连接,该模式下的无线网可以通过AP或无线路由器的以太网口与有线网相联。


Infrastructure拓扑可无线和有线兼顾

  基本模式是无线网络规模扩充或无线和有线网络并存时的通信方式,这是802.11b/g最常用的方式。此时,插上无线网卡的电脑需要由接入点(AP或无线路由器)与另一台电脑连接。接入点负责频段管理及漫游等指挥工作,一个接入点最多可连接1024台电脑(无线网卡)。在客户端只需把无线网卡设置成Infrastructure模式,就可让每一个无线网卡与无线AP通讯,就好象把其直接连接到HUB上一样。而当需要连接的时候,在Infrastructure模式下客户端发送通信请求给AP,AP便会以特定的频率发送标志管理帧,客户端收到后,通过发送授权帧建立授权,授权成功后客户端又发送关联帧,最后AP回应关联,它们之间便可进行数据传输。
  当无线网络节点扩增时,网络存取速度会随着范围扩大和节点的增加而变慢,此时添加AP或无线路由器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频宽与频段。质量较好的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可以做到近似忽略的时延以及30个以上并发用户的使用,但一般情况下建议单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所管理的常用固定电脑台数不要超过20-50台为宜。
  Infrastructure基本结构模式在LAN网络业务量增大时网络吞吐性能及网络时延性能的恶化并不会很严重,由于每个站点只需在中心站覆盖范围内就可与其它站点通信,故网络中心点布局受环境限制较小,此外,中心站为接入有线主干网提供了一个逻辑接入点。当无线网络需要与有线网络互连,或无线网络节点需要连接和存取有线网的资源和服务器时,AP或无线路由器可以作为无线网和有线网之间的桥梁。而采用Infrastructure有中心网络拓扑结构的弱点是抗毁性差,中心站点的故障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瘫痪,并且AP或无线路由器等中心站点设备的加入相比Ad Hoc拓扑增加了网络成本。
二、组建设置要点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要组建Infrastructure网络,可分以下三步走:
① 连接无线路由器
  除了插上电源并接通电源外,根据宽带的不同,无线路由器可和不同宽带进行连接。如果是小区宽带(一般采用FTTX+LAN方式)+网线到户,只需直接将牵入的双绞线网线接到无线路由器WAN口即可。
如果是使用以太网接口(RJ45接口)的ADSL MODEM或Cable MODEM上网,在连接好MODEM后,只需用MODEM随机附带的LAN线和无线路由器WAN口连接即可。
连接好后,无线路由器上的相应指示灯会亮起。
② 将网卡和无线路由器设为同网段
  无线路由器都具备DHCP服务器功能,可为无线或有线网卡自动分配IP地址。所以,再接好并开启无线路由器后,你只需将网卡设置为自动获取IP,然后重新启动电脑,就能将网卡的IP和无线路由器的IP处于同一网段,两者间就能方便的互防。
③ 对无线路由器进行设置
  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无线路由器的网关地址,如192.168.1.1或192.168.0.1(路由器不同地址不同,具体可参看路由器说明书),输入密码后会出现无线路由器的管理界面。

  在管理界面中找到“WAN口设置或WAN口连接类型”等类似选项,如果宽带是专线接入,可选择静态IP方式,并填入密码;如果是PPPOE拔号的ADSL/VDSL用户,可选择PPPOE,然后填入上网帐号和密码;如果是FTTTX+LAN的小区接入或CM接入,可选择动态IP方式。设置好后再“保存”设置即可。
在无线网卡和无线路由器的其它默认情况下,就可无线共享或共享上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帮助|职业IT人-IT人生活圈 ( 粤ICP备12053935号-1 )|网站地图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发布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是信息平台,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GMT+8, 2024-4-29 06:55 , Processed in 0.12953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