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IT人-IT人生活圈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0

测试用例是否应该包含所有的细节?

[复制链接]
735047968 发表于 2014-11-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测试用例写的太细化了,则适应不了系统的变更需求;写的太粗糙,则可操作性不强,太随意。,如果文档中的对操作步骤描述的过于具体,像下面这样:

  01.在“用户名”项中输入“user”;

  02.在“密码”项中输入“password”;

  03.点击“确定”按钮。

  这样的描述方式表面看起来可操作性似乎是增强了,任何人拿到这个文档都可以充当测试人员,检查一下这个功能是否存在缺陷。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开发过程中,变更的存在是必然的。一旦需求、设计或者应用程序中的某些细节发生了变化,比如“用户名”变成了“操作员”,“密码”变成了“口令”,“确定”变成了 “登录”,或者输入项所接受的数据类型发生了变化,那么同这部分内容相关的所有的测试用例都需要修改。否则,我们凭什么可以保证这些描述不同的测试用例说的是同一样东西?如果我们只有这么一个测试用例,也许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一个业务复杂、功能完整的系统,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描述测试用例,最终要么产生大量的测试用例文档,要么产生过长的单个文档。无论是那一种,如果发生了类似于上面说的变化,维护文档都将变成一次地狱式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的这个问题,而且每次出现都会受到测试同行们的关注的原因。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任何解决呢?测试用例是不是把所有的流程写出来就可以了呢?如何在减少测试用例文档中包含过多琐碎的细节的同时保证测试用例的可操作性呢?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维护测试用例文档的效率呢?笔者的建议是:关注“测试思想”而不是关注操作步骤。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测试用例的作用。就像用例一样,测试用例并不是用来描述具体的实现的,而是着重描述处理问题的思路——对于一项明确的测试内容进行测试的思路。作为测试用例的设计人员,如何理解基本流和备选流?如何深入分析并找到所有需要覆盖的路径和需要检查的特性?我们在测试用例中应该用容易理解的自然语言清晰的来描述我们将要如何进行测试,而不是简单的把在应用程序上如何操作的烦琐的步骤记录下来。把测试用例设计当成填写具体操作步骤的表格是人们对测试用例最大的误解。传统的测试用例文档编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填写操作步骤列表:将在软件上进行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详细的记录下来,包括所有被操作的项目和相应的值。另一种是填写测试矩阵:将被操作项作为矩阵中的一个字段,而矩阵中的一条条记录,则是这些字段的值。网络上对于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将大家错误的引导向了两个极端:要么采用A,要么采用B。而大家却忽视了一点,对于工作方法的争论,本质上同工具的争论并不是一回事(例如曾经的VC、BCB之挣)。如果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势,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变通的方法,把优势的部分组合在一起来使用。操作步骤列表的优势在于对基本流和备选流进行分析后,它可以清晰的描述您的测试思路。而测试矩阵则更适合于用来存放测试数据,特别是那些需要人工赋予一个确定的值的特性。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当然,这个例子同样是杜撰的。?需求名称:用户登录安全验证需求描述:用户登录安全验证是为了保证所有登录到系统中的用户,都是由系统管理员预先在系统中设定的。使用系统中不存在的用户名,或者用户名输入正确,但密码输入错误情况,都无法登录到系统中。当用户使用了不存在的用户名或错误的密码时,系统应分别给出适当的提示。如果用户连续三次无法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则系统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并退出当前程序。如果用户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则退出界面,转到系统主界面。对于用户登录界面和程序主界面,请参考相应的UI设计文档。

了解软件测试咨询请访问http://www.Ltesting.com.cn

了解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请访问http://www.Ltesting.cn

了解软件测试网请访问http://www.Ltesting.net

了解ISTQB考试请访问http://www.Istqb.org.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帮助|职业IT人-IT人生活圈 ( 粤ICP备12053935号-1 )|网站地图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发布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是信息平台,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GMT+8, 2024-4-19 20:46 , Processed in 0.16699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